【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专栏】东北抗联精
时间:2021-08-23
来源:汤原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刘丽红
录入:杨璐
审核:朱孔林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对党、对祖国、对人民赤胆忠心,对敌人深恶痛绝的爱国主义情怀,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优秀精神和团结合作、共同对敌的崇高品格。
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即面对凶残的敌人和恶劣的条件,东北抗日联军不畏强暴,勇猛杀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抵御外侮的坚定信心和必胜信念。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之根本,力量之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东北抗日战争时期所创辉煌业绩的集中体现,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坚强基石。东北抗联英勇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而遭受的耻辱,第一次取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要彻底实现民族革命的坚定性。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明确政治纲领、坚定意志的东北抗日联军,才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英勇抗击凶残的日本法西斯,并坚持14年之久,一直到抗战的最后胜利。这充分体现出东北抗日联军,在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二、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斗争经历的曲折性
东北抗日联军的武装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长期的斗争中,走过了曲曲折折的道路,经历了失败——胜利——再失败——再胜利的复杂历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受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1932年6月,中共临时中央召集的“北方会议”上,不顾东北已经变成日本殖民地的事实,要求东北党组织在进行抗日斗争的同时,还要建立红军、苏维埃,开展土地革命,致使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走了一段弯路。1935年上海中央局遭到破坏后,东北党组织转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直接领导,使东北各地失去了就近统一领导,代表团又驻在莫斯科,远离东北,鞭长莫及,对东北的领导忽断忽续,后来断而不续。
从1937年1月开始,围绕王明、康生《给吉东负责同志的秘密信》及补充指示信中提出的斗争方针、政策、策略,吉东、北满临时省委和北满党组织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有的被指责为反党、反中央,有的被怀疑为奸细,一些人被开除党籍、撤职、降职。争论的结果,使党内的团结遭到破坏。
队伍成分复杂。东北抗日联军是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成的武装部队,部队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在参加抗日联军前为义勇军和山林队的占较大比重。因而,在这些部队中政治力量薄弱,一些人员特别是领导者的旧思想、旧习惯没有得到彻底改造,在紧要关头最先容易动摇,以至叛变投敌,使东北抗日联军遭受重大损失。
三、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斗争的长期性
东北抗日战争从1931年9月18日事变到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长达14年,是全国乃至世界开辟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东方反法西斯主战场。因而东北抗日联军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反法西斯部队中,抗击法西斯最早、战斗时间最长、斗争坚持最久的一支英雄队伍。它比西班牙反对德、意法西斯战争早5年,比波兰反对德国法西斯早8年,比苏联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早10年。
东北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其战略意图是把它作为日本大陆政策的“生命线”和基地,进而占领全中国,向北进攻苏联,向南实现独占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野心。东北抗战的长期性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战前,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发展迅速,军队有超强的战斗力,在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我国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内军阀连年混战,加剧了国家的分裂和经济的崩溃,国土沦丧,民生凋敝。再加上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导致日本侵略者很顺利地占领东北。且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弱小时期,九一八事变时在东北的党团员仅2000余人。14年抗战过程中,东北抗日联军最多也不过3万多兵力,敌强我弱,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日联军与敌人战斗,其残酷程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