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履职 多维度发力以构建“四维联动”模式全面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
时间:2025-08-22
来源:第三检察部
编辑:吴雪
录入:吴雪
审核:刘丽红
汤原县人民检察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最高检“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紧扣未成年人保护“两法”要求,立足基层检察职能,探索构建“平台+机制”“履职+合力”“惩处+挽救”“总结+延伸”为一体的“四维联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模式,全力推动未检工作从“单一办案”向“综合保护”转型升级。
以“平台+机制”强根基 构建全域保护网络
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涉及面广、协同难度大的痛点,汤原县人民检察院坚持“系统谋划、上下贯通”,通过搭建实体平台、创新联动机制,破解“单兵作战”困局。
创新“六联”机制,打通协同壁垒。在省院、市院指导下,该院联合市院未检部门、省院驻汤原乡村振兴工作队,创新建立“会商联动、办案协同、培训联办、数据联通、资源联享、问题联治”的“六联”工作机制,与公安、教育、民政、妇联等9部门签订协作协议,明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督办等系列具体措施,形成“检察主导、多方参与、覆盖城乡”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机制运行以来,累计召开联席会议8次,联合督办涉未成年人案件7件,推动解决校园周边安全、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等难点问题3个,相关经验被《检察日报》《黑龙江日报》报道。
打造特色平台,延伸服务触角。以“六联”机制为依托,在基层一线搭建“前沿阵地”,在鹤立镇中心学校设立“法律服务站”,由未检干警轮值驻点,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心理疏导、纠纷调解,累计服务师生、家长20余人次;建成“小汤圆”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中心,整合询问取证、心理干预、家庭教育指导等功能,实现“一站式”司法服务,自运行以来开展法治讲座68场、心理辅导21人次,成为基层未成年人保护的“主阵地”,先后获评全省“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全省检察机关先进集体。
深耕品牌建设,提升工作质效。以“党建+未成年检察”和“一院一品”品牌建设为抓手,不断挖掘“小汤圆”品牌深度,根据办案实际建立完善“一案多查”工作机制,在办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同步审查民事、行政权益及公共利益受损情况。在办理一起性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深挖细查发现民事支持起诉线索1条,及时启动综合履职程序,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以“履职+合力”促攻坚 强化司法保护刚性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关键在“严”、核心在“实”。该院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办案与治理同步”,以规范化办案筑牢防线,以多元化联动凝聚合力。
规范办案流程,守牢司法底线。针对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取证难、认定难问题,联合县法院、公安局制定《关于办理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意见(试行)》,明确“一次性询问、全程录音录像、心理专家介入”等6项具体标准。2022年以来,办理审查逮捕涉未成年人案件10件11人,批准逮捕8件9人,办理审查起诉涉未成年人案件21件30人,起诉16件24人,落实未成年人特殊刑事制度相对不起诉1件2人,附条件不起诉4件4人。
深化协同联动,凝聚保护合力。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保护格局,与县妇联、教育局等部门会签《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试行)》等文件,明确各部门职责清单。针对县域涉未成年人犯罪多发领域,开展“护苗”专项行动,组织干警深入全县部分网吧、KTV开展重点监督,共计制发检察建议3件,形成“1+1>2”的保护效应。
聚焦民生关注,做实帮扶跟进。针对过去“一次性发放救助金即了事”的局限,以“四个突破”为导向(突破单一经济救助、突破部门壁垒、突破被动受理、突破短期帮扶),对“事实孤儿”,开通“绿色救助通道”。该院在办理一起故意杀人案件时,发现被害人的女儿小馨和弟弟生活陷入困境。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见》,立即启动“司法救助+社会救助”联动机制,7日内完成3万元司法救助金审批发放,同步对接民政、教育部门落实低保待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等7项政策,实现经济救助、社会保障、教育帮扶“三重覆盖”,经验做法被《人民法治》刊发。
以“惩处+挽救”助回归 体现司法温度精度
该院始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既守牢法律底线,更注重唤醒迷途少年,推动“惩治犯罪”向“护航成长”延伸。
精准评估,分类处置。对涉罪未成年人实行“一案一评估”,综合考量年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依法适用非监禁刑。今年以来,针对一起多名未成年人实施“拉车门”盗窃案,经过综合评估犯罪情节、悔罪表现及家庭管教条件后,通过心理测评、社会调查发现涉案少年系因家庭变故误入歧途,最终依法向法院提出缓刑建议并获采纳。
靶向监督,压实责任。针对“甩手家长”问题,制发《督促监护令》《家庭教育指导令》,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站”,为家长开设“亲子沟通”“法治教育”等课程3期。联合社工机构、志愿者团队打造“司法+家庭+社区”帮教体系,检察官为涉罪未成年人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心理辅导,动态跟踪学业、就业情况,为19名涉罪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其中有4人考上大学,真正实现“司法保护一人、家庭温暖一家、社会和谐一片”。
长效救助,助力重生。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与本地龙头企业谱华威乳业共建“检企育人基地”,为被救助未成年人提供“岗位体验+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服务,通过持续帮扶被救助人掌握一技之长,真正实现“救一时之困”到“助一生发展”的跨越,相关做法被《法治日报》以“汤原检察多元化救助困境少年”为题报道,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以“总结+延伸”提效能 推动办案质效升级
坚持“办案不是终点,而是社会治理的起点”,通过总结提炼、理论研究,推动未检工作从“个案办理”向“类案治理”升级。
深研个案规律,推动类案治理走深走实。针对每起案件暴露的社会治理漏洞,建立“一案一分析、一案一报告”机制。如在办理一起校园欺凌案件中,针对被告人未赔偿受害人医疗费用、校园法治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办案团队通过集中研讨、类案比对,最后决定进行民事支持起诉并得到当地法院支持,并针对辖区校园法治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
深化理论转化,打造未检实践智力引擎。立足实践经验与理论提升的双向赋能,将办案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理论研究课题,推动成果转化应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宽与严、惩与防”的实践难题,撰写的《从检察机关介入校园欺凌事件探析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发展路径》入选全省检察机关理论研究重点课题,并获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2024年检察理论研究年会二等奖;《对未成年人犯罪“宽与严、惩与防”的思考》被中国西北政法大学期刊《中国刑事辩护》刊载,为全国同类案件办理提供了“汤原经验”,真正实现“以研促干、以智提质”。
延伸救助链条,构建全周期护航成长体系。突破“一次性救助”思维,以“检企育人基地”为载体,推动司法救助从“雪中送炭”向“全程护航”升级。2024年寒假,针对被救助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需求,依托人大代表联络机制,与当地谱华威乳业集团共建“检企育人基地”,为其提供岗位实习、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通过四年持续性帮扶,帮助被救助未成年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从“受助者”到“建设者”的转变,切实将司法温度转化为成长动力,为困境未成年人铺就“重生之路”。